第五十六条【集体合同纠纷和法律救济】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五十六条明确了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及工会在争议解决中的角色,区分了集体合同争议与个体劳动争议(条文注释)。以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一、正面解释:集体合同争议的救济与作用
1. 内涵
-
违反集体合同:
-
用人单位未履行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标准(如工资、休假、保险等),侵犯职工集体权益。
-
-
工会角色:
-
工会可代表职工要求单位承担责任(如纠正违法行为、赔偿损失)。
-
若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工会先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
-
集体合同争议(条文注释):
-
当事人限于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争议标的是全体或不特定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
例:单位未按集体合同支付最低工资,工会代表全体职工提起争议。
-
-
与个体劳动争议的区别(条文注释):
-
个体劳动争议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如单人解除合同纠纷)。
-
集体合同争议不包括仅涉及个体利益的纠纷(如单人被辞退的争议)。
-
-
目的:
-
通过工会维护职工集体权益,保障集体合同执行。
-
提供协商、仲裁、诉讼的救济路径,规范劳资关系。
-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企业、行业性或区域性集体合同(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三条)履行中的争议。
-
涉及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集体利益纠纷。
3. 正面作用
-
集体维权:工会代表职工增强协商力,弥补个体弱势。
-
合同执行:确保集体合同约定的最低标准落实。
-
争议解决:提供多层次救济(协商、仲裁、诉讼),维护职工权益。
-
关系稳定:规范集体合同履行,减少集体争议风险。
4. 案例 analysis
-
假设 scenario:某建筑业集体合同约定强制工伤保险,单位未为全体职工缴纳,工会要求纠正并赔偿,协商不成提起仲裁,获支持。
体现第五十六条:工会代表职工处理集体合同争议,依法救济。 -
参考 background:某区域性集体合同规定餐饮业最低工资,单位未执行,工会提起诉讼,法院判令补发工资差额。
体现第五十六条:工会通过诉讼维护集体权益。
二、反面解释:违反第五十六条的情形与后果
1. 违反情形
-
单位违法:未履行集体合同义务,如拒绝支付约定工资或提供休假。
-
拒绝协商:单位不配合工会协商解决争议。
-
工会失职:工会未依法代表职工维权,或未及时申请仲裁/诉讼。
-
误判争议:将集体合同争议作为个体劳动争议处理,或反之(条文注释)。
2. 法律后果
-
赔偿责任:单位违反集体合同需赔偿职工损失(如工资差额、保险费用)。
-
行政处罚: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单位整改(《工会法》第20条)。
-
法律救济:协商不成,工会可通过仲裁或诉讼迫使单位履约。
-
争议风险:未妥善解决的集体争议可能引发集体行动,影响企业运营。
-
程序纠正:误判争议类型的案件可能需重新审理,增加成本。
3. 案例 analysis
-
假设 scenario:某企业未按集体合同提供安全防护设备,工会要求整改被拒,未及时仲裁,导致职工权益受损,工会被批评失职。
违反第五十六条:工会未有效履行维权职责。 -
参考 background:某单位将集体合同工资争议误判为个体争议,职工诉至法院,法院纠正为集体争议,判令单位履约。
违反第五十六条(间接):误判争议类型,延误救济。
三、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六条通过规定工会处理集体合同争议的权利和程序,保障职工集体权益,规范合同履行。案例表明,工会可通过协商、仲裁、诉讼维护全体劳动者利益,但需准确区分集体与个体争议。用人单位应严格履行集体合同,工会应积极维权,共同促进公平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