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条【集体合同的报送和生效】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
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第五十四条明确了集体合同的报送审查程序、生效条件及其对企业和劳动者的约束力,强调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广泛适用性(条文注释)。以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一、正面解释:集体合同报送与生效的规范与作用
1. 内涵
-
报送与生效:
-
集体合同订立后,须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条文注释)。
-
劳动行政部门15日内未提出异议,合同自动生效;如发现违法或失实内容,可不予登记或要求修正(条文注释)。
-
-
法律效力:
-
依法生效的集体合同对签约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第五十三条)约束当地本行业或本区域的所有相关单位和劳动者。
-
-
公布义务:
-
生效后,签约双方应以适当方式(如公告、会议)向全体成员公布(条文注释)。
-
-
目的:
-
通过行政审查确保集体合同合法性,保护劳动者权益。
-
赋予集体合同法律效力,规范劳动条件,促进劳资和谐。
-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企业集体合同(第五十一条)及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第五十三条)。
-
约束签约单位及其职工,或特定行业、区域内的单位和劳动者。
3. 正面作用
-
合法性保障:行政审查过滤违法条款,维护合同公平。
-
广泛约束:行业性、区域性合同统一规范区域或行业劳动标准。
-
权益保护:确保劳动者享受最低劳动条件,如工资、保险等。
-
透明性:公布要求增强合同执行的公开性,减少争议。
4. 案例分析
-
假设场景:某县餐饮业工会与企业协会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约定最低工资及休假标准,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后15日内无异议,生效并约束全县餐饮企业。
体现第五十四条:报送审查后自动生效,区域性合同具广泛约束力。 -
参考背景:某企业集体合同报送后经审查合法,公布后执行,保障职工保险权益。
体现第五十四条:依法报送、生效并公布,合同有效约束双方。
二、反面解释:违反第五十四条的情形与后果
1. 违反情形
-
未报送审查:集体合同未提交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
违法条款:合同包含违法或失实内容,未按要求修正。
-
未及时公布:生效后未向职工或单位成员公布合同内容。
-
不履行约束:单位或职工不执行生效的集体合同条款,如拒绝支付约定工资。
-
程序不当:报送不完整或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法律后果
-
合同无效:未报送或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生效,缺乏法律约束力。
-
行政干预:劳动行政部门可要求修正或不予登记(条文注释)。
-
赔偿责任:不履行合同义务需赔偿损失(如工资差额、保险费用)。
-
行政处罚:违反报送或执行规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改正(《劳动法》第34条)。
-
争议风险:未依法报送或执行易引发集体劳动争议,需仲裁或诉讼解决。
3. 案例分析
-
假设场景:某建筑企业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未报送劳动行政部门,职工要求执行保险条款,法院认定合同未生效,单位需另行赔偿。
违反第五十四条:未报送审查,合同不具效力。 -
参考:某区域性集体合同生效后,企业未公布内容,职工不知情未获休假保障,提起仲裁,企业被责令补救。
违反第五十四条:未履行公布义务,影响合同执行。
三、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通过规定集体合同的报送审查、生效程序及约束力,确保合同合法性并保护劳动者权益。案例表明,依法报送并生效的合同对企业和职工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合同覆盖更广。用人单位和工会应严格遵守报送、公布程序,劳动者应监督合同执行,共同维护公平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