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四十七条明确了经济补偿的计算规则,包括工作年限、月工资标准及高收入者的补偿上限,结合第四十六条适用。以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并结合案例说明。
一、正面解释:经济补偿计算的规范与作用
1. 内涵
-
计算标准:
-
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计;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条文注释)。
-
月工资: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等。
-
高收入者限制:月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补偿按3倍标准支付,年限上限12年。
-
-
工作年限计算:
-
从劳动者向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不因未签书面合同或多份合同中断(条文注释)。
-
事实劳动关系的工作时间也计入年限(案例72)。
-
-
法律效果:
-
补偿金额根据年限和工资精准计算,保障劳动者经济权益。
-
结合第四十六条,适用于法定补偿情形(如无过失性辞退、合同期满终止等)。
-
-
目的:通过明确的计算规则,弥补劳动者因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经济损失,促进公平劳动关系。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所有依法设立的用人单位(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
适用于第四十六条规定的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3. 正面作用
-
经济保障:补偿金额与工作年限和工资挂钩,保障劳动者生活稳定。
-
规范计算:统一标准减少争议,确保补偿公平性。
-
保护高收入者:设置上限平衡单位负担与劳动者权益。
-
鼓励合规:激励单位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减少违法成本。
4. 案例分析
-
案例72:李某与某煤矿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涉农民工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之四]
案例要点:李某2004年至2010年工作,事实劳动关系,月工资按当地平均工资1929元计算,补偿13503元(约7年)。
体现第四十七条:补偿按年限(6年+1年)及平均工资计算,事实劳动关系年限计入。 -
案例73:李某等七人与某混凝土公司经济补偿金纠纷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八起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之七]
案例要点:李某等七人2011年6月至2015年4月工作,违法解除获双倍补偿,按年限和工资计算。
体现第四十七条:补偿按连续工作年限(约4年)计算,违法解除支付双倍。
二、反面解释:违反第四十七条的情形与后果
1. 违反情形
-
错误计算:补偿金额低于法定标准,如未按年限计算、错误确定月工资或忽略事实劳动关系年限(案例72)。
-
拒绝支付:单位在第四十六条情形下未支付补偿,或支付金额不足。
-
规避规则:单位以低于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或否认高收入者补偿上限。
-
证据不足:单位未提供工资记录,导致补偿按法定最低标准计算(如案例72)。
2. 法律后果
-
补救责任:单位需补足补偿金,纠正计算错误。
-
赔偿责任:违法解除或终止需支付二倍经济补偿的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案例73、74)。
-
行政处罚:违反补偿规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改正(《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
-
争议风险:错误计算或未支付补偿易引发仲裁或诉讼,增加单位成本。
-
举证责任:单位需证明工资标准及计算合规,否则按有利于劳动者标准计算(案例72)。
3. 案例分析
-
案例74:某物业公司与王某劳动合同纠纷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20)沪02民终10692号]
案例要点:单位违法解除,王某获双倍赔偿金,按工作年限(2008年起)及平均工资计算。
体现第四十七条:违法解除按年限和工资计算双倍补偿。 -
假设场景:某企业解除合同,未计入劳动者事实劳动关系年限(2年),仅按书面合同年限(3年)支付补偿,法院判令补足2年补偿金。
违反第四十七条:未按连续年限计算,补偿不足。
三、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通过明确经济补偿的计算规则,保障劳动者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的经济权益。案例表明,补偿需按连续工作年限和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事实劳动关系年限计入,违法解除需支付双倍赔偿。用人单位应依法计算补偿,劳动者需了解权益维护途径,共同促进公平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