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条【劳动合同的逾期终止】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明确了劳动合同期满时,若劳动者处于第四十二条的保护情形,合同需续延;对于工伤劳动者的合同终止,需遵循《工伤保险条例》。以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一、正面解释:合同续延及工伤终止的规范与作用
1. 内涵
-
续延情形:
-
劳动合同期满时,若劳动者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以下统称“保护情形”),合同自动续延至情形消失:
-
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未进行离岗前健康检查,或疑似职业病者在诊断、观察期间。
-
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工伤特殊规则另述)。
-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
-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
-
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
-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
-
-
工伤终止规则(结合《工伤保险条例》,条文注释):
-
一级至四级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合同不得终止,直至退休并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
五级至六级伤残(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保留劳动关系,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仅在劳动者提出时可解除或终止合同。
-
七级至十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合同期满可终止,或劳动者提出时可解除。
-
-
法律效果:
-
续延期间,劳动关系维持原合同条件,单位不得单方终止。
-
工伤劳动者终止需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部分情形需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
-
目的:保护特殊劳动群体在合同期满时的劳动权,特别强化工伤劳动者的权益,兼顾公平与社会关怀。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所有依法设立的用人单位(如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
主要针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的情形,无固定期限合同适用性较低。
3. 正面作用
-
保护弱势群体:确保孕产妇、工伤职工等在保护期内不因合同到期失业。
-
规范终止:明确续延和工伤终止规则,减少不当终止争议。
-
工伤保障:通过《工伤保险条例》细化规则,保障工伤劳动者的长期权益。
-
社会稳定:维护特殊群体的劳动关系,减少社会矛盾。
4. 案例 analysis
-
假设场景:某女职工合同期满时处于哺乳期,单位未续延合同,法院认定违反第四十五条,判令续延至哺乳期结束。
体现第四十五条:合同期满时三期女职工受保护,需续延合同。 -
参考案例(工伤相关):某职工因工伤被鉴定为五级伤残,合同期满单位终止合同,职工未提出终止意愿,法院认定违反《工伤保险条例》,需继续保留劳动关系。
体现第四十五条:五级伤残职工合同终止需本人提出,否则续延。
二、反面解释:违反第四十五条的情形与后果
1. 违反情形
-
未续延合同:合同期满时,劳动者处于第四十二条保护情形,单位未续延合同而终止。
-
违法终止工伤合同:
-
一至四级伤残职工合同被终止,未待其退休。
-
五至六级伤残职工未提出终止意愿,单位擅自终止。
-
七至十级伤残职工合同未到期,单位提前终止。
-
-
程序忽视:未核实劳动者是否处于保护情形,如未确认哺乳期或工伤等级。
-
规避义务:单位以其他理由终止合同,规避续延或工伤保护责任。
2. 法律后果
-
终止无效:违反续延或工伤终止规则的终止无效,合同继续有效或需恢复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
-
赔偿责任:违法终止需支付二倍经济补偿的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
补救责任:单位需补发工资、社保或履行工伤待遇义务(如《工伤保险条例》)。
-
行政处罚:违反保护规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改正(《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
-
争议风险:不当终止易引发仲裁或诉讼,增加单位成本。
3. 案例分析
-
假设场景(续延):某职工合同期满时在医疗期内,单位终止合同,法院认定违反第四十五条,判令续延至医疗期结束并支付赔偿金。
违反第四十五条:医疗期内合同需续延,终止违法。 -
假设场景(工伤):某职工因工伤鉴定为六级伤残,单位在合同期满时终止合同,职工未提出终止意愿,法院认定违反《工伤保险条例》,需保留劳动关系。
违反第四十五条:五至六级伤残终止需职工提出,单位擅自终止违法。
三、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通过规定合同期满的续延情形及工伤劳动者的终止规则,保护特殊劳动群体的劳动权,特别是工伤职工的长期权益。案例表明,单位需严格遵守续延和工伤终止规定,否则终止无效并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应依法核实保护情形并履行义务,劳动者需积极维护权益,共同促进公平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