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条【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条明确了劳动关系建立后需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以及劳动关系的起算时点,旨在规范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以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并结合案例说明。
一、正面解释: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与作用
1. 内涵
-
书面劳动合同的要求:
-
建立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
若未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同步签订书面合同,需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补签。
-
若劳动合同在用工前签订,劳动关系自实际用工之日起建立,而非合同签订之日。
-
-
劳动关系起算:劳动关系以实际用工为起点,即劳动者开始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接受管理并获取报酬时。
-
目的:通过书面合同规范劳动关系,明确工作内容、报酬、期限等,减少争议。
2. 适用范围
-
适用于所有依法设立的用人单位(如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等)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关系。
-
涵盖劳动关系的全过程,特别是订立阶段。
3. 正面作用
-
明确权责:书面合同清晰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如工资、工时、福利,降低争议风险。
-
保护劳动者:确保劳动者享有法定权益,如加班费、社保等,尤其在争议时有据可依。
-
规范用工:强制用人单位履行书面合同义务,促进合规管理。
-
法律约束:依法订立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履行(《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4. 案例分析
-
案例20: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加班有约定的从约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2008)长民一(民)初字第5519号]
案例要点:芦某与上海某服饰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加班需审批。芦某未办理审批手续,法院不支持其加班费请求,因合同明确且具有约束力。
体现第十条:依法订立的书面劳动合同明确了加班规则,双方需遵守,书面形式保障了约定内容的法律效力。 -
案例21:工作任务包干责任制不影响劳动关系认定[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纠纷典型案例之一]
案例要点:覃某某与保洁公司签订《保洁包干制协议》,但未签书面劳动合同。法院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公司需支付未签书面合同的二倍工资。
体现第十条:劳动关系成立后未订立书面合同,违反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需承担二倍工资责任。
二、反面解释: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未实际用工的情形与后果
1. 违反情形
-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建立后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超过一个月仍未补签。
-
用人单位故意以其他合同(如承包、挂靠协议)替代劳动合同,规避法律义务。
-
-
未实际用工:
-
双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未实际提供劳动,未形成劳动关系。
-
劳动者仅提供执业资格证书(如建造师证书)而未实际工作,属挂靠关系而非劳动关系。
-
2. 法律后果
-
二倍工资责任: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支付自用工之日起第二个月至补签前或解除关系时的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
劳动关系不成立: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未实际用工的,不构成劳动关系,劳动者无法主张劳动法权益。
-
行政处罚:用人单位未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可能被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或处罚(《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
-
争议风险:未签书面合同易引发劳动关系认定、工资支付等争议,增加法律成本。
3. 案例分析
-
案例21(续):保洁公司以《保洁包干制协议》替代劳动合同,法院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因未签书面劳动合同,公司需支付二倍工资。
违反第十条:用人单位未在劳动关系建立后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违反法定义务,承担相应责任。 -
案例22:周某与某建筑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江苏省宿豫区(县)人民法院(2019)苏1311民初3088号]
案例要点:周某与建筑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仅提供建造师证书,未实际工作,法院认定不构成劳动关系,不支持其劳动报酬请求。
违反第十条:虽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无实际用工,劳动关系未建立,合同不产生劳动法效力。 -
案例索引1:华某与某饮用水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3)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394号]
案例要点:华某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未实际提供劳动,法院认定未建立劳动关系。
违反第十条:劳动关系以实际用工为前提,签订书面合同但无用工不构成劳动关系。 -
案例索引2:俞某与某建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3)浙杭民终字第2732号]
案例要点:俞某因已与其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拒绝与新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法院不支持其二倍工资请求。
违反第十条:劳动者原因导致未签书面合同,用人单位不承担二倍工资责任。
三、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强调劳动关系建立后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算。案例表明,书面合同规范双方权责,保障劳动者权益;未签书面合同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支付二倍工资,但仅签订合同而无实际用工不构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需在用工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合同,劳动者也需配合履行义务,以确保劳动关系合规并减少争议。